设为首页加入收藏
出售,欲购请联系qq38768051
图片
新闻正文
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
作者:河省中医院血液科    发布于:2007/5/13 14:00:09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
慢性再障属于中医学"虚劳"、"血证"、"血虚"、"虚损"等范畴。其病因病机,中医学认为是在外感六淫、内伤七情、饮食不节、劳倦过度、药物毒邪等因素的作用下,伤及脏腑阴阳,尤其是肝脾肾及骨髓,因肝主藏血、脾乃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及主统血、肾主藏精生髓,血之化生、运输储藏均有赖于肝脾肾及骨髓的正常运行,若其失调,则导致临床"虚劳血虚"之象。

[病因病机]

一 病因

(一) 起始病因

(l)禀赋不足,先天乃与生俱来,禀受于父母,由于父母年老体弱多病,老年得子或母体妊娠失于调养、或毒邪内侵、损伤胎儿,导致小儿先天薄弱。精气不充、脏腑虚衰、生机不旺、身形不健,而成虚劳;或后天失养,体质薄弱,或诸病失治,病久失养、或积劳内伤,形神过耗,渐至元气亏损,精血虚少,脏腑机能衰退,气血生化不足所致。

(2)六淫外袭:六淫之邪皆能引起本病,但以风热、湿热为多。风热袭肺,延误失治,肺津干涸,母病及子,肾精亏耗;或热邪内陷营血,邪热煎熬,耗血伤精,导致本病。湿热内蕴,困阻脾胃,运化失司,水谷不化,精血不充;肝胆湿热,湿性粘滞,缠绵难愈,易阻遏气机,损伤阳气;热邪不去,久则伤阴,肝肾同源,子病及母,肝肾俱虚,或为肝肾阴虚,或为肾阳虚衰,引发本病。

(3)外感多因寒邪和热邪所致,寒主收敛凝滞,外感寒邪,凝滞血脉,血液瘀滞。热为阳邪,热盛煎熬津液,使血液粘稠,瘀滞不行。或因热邪迫血妄行,血不循经,离经之血,是谓瘀血。内伤所致瘀血,病情复杂,因忧愁思虑,思则气结,气机不展,气不行血,而致血瘀;或气虚无力推动血脉运行,而致血瘀,正如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说:"怯者则着而为病。"因气不摄血,或因阴虚火旺,血不归经,离经之血,成为瘀血。瘀血阻滞不去,由新血不生,而成本病。

(4)烦劳过度:思虑过度,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;房劳过度;生育不节,伤精耗血;脾虚气血生化乏源,肾精亏损,无以主骨生髓化血,本病乃作。

(5)毒邪内侵;"不胜毒者",反予以"厚药",如应用氯霉素、解热镇痛药、抗癌药物,或长期接触放射性、化学有害物质如苯,毒邪内受,脏腑损伤,精血耗损而致本病。

(二) 继发病因

久病正气亏虚,气血不足,脏腑功能低下,由虚而损,积损成劳。

二.病机

(一)发病

本病原因诸多,或因禀赋不足,肾气不足,肾主骨、生髓、藏精,精血同源,肾虚,肾不藏精,精不化血,血无所化生,而生虚劳诸症;或后天失养,饮食不节,房劳过度,积劳内伤,形神过耗,渐至元气亏损,精血虚少,脏腑机能衰退,气血生化不足而致气血亏虚;外感六淫,伤及脏腑,脏腑机能失调,或气血生化失司,或耗气伤血,气血亏虚,发为本病。

(二)病位

气血之虚,应责之于脾肾,肾为先天之本,脾为后天之源;肾主藏精、生髓,髓为血海,肾精虚损,肾阳不足则不能温养五脏,因之心虚不能主血,脾虚不能统血,肝虚不能藏血,肺虚卫外不固,因而虚损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。脾主升清泌浊,水谷精微经脾脏升清上行经心变化而赤是谓血,脾脏受累,升清不能而发为血虚;肝肾同源,子病及母,肝肾俱虚,或为肝肾阴虚,或为肾阳虚衰,而引发本病,故本病主要涉及肾脏,波及肝脾。

(三)病性

    本病起病多缓慢,发病隐袭,多迁延日久,以正虚为主,或虚实错杂,本虚标实之证。或肾阳虚衰,无以生髓养骨,不能温煦形体,生化失常,精血生化无权,不能蒸腾气化,而成虚劳; 或肾阴虚,真阴不足,亢阳无所制,灼伤津液,血液生化乏源而出现虚劳血虚、阴虚内热等表现;或阴阳俱损,气血阴阳俱虚,导致气滞、血虚、血瘀、痰火交互为病,伤正益甚,使肾脏更加虚弱;本病病程一般较缓,但亦有正虚卫外功能失司,感受外邪,病情突变,出现以温热、痰火、毒邪等标实表现者。

(四)病势

本病一般起病缓慢,因先天禀赋不足,烦劳过度,饮食不节,外感六淫,药物或化学毒物损伤,导致脾肾受损,肾为先天之本,主骨、藏精、生髓,脾为后天之源,升清泌浊,运化水谷精微,脾肾受损,致使肾不藏精、脾失运化,精血不能化生,发为本病。偏于肾阴虚,则水不涵木,肝肾同病,肝肾阴虚;肾阴日久不复,阴损及阳,肾阴阳两虚;肾阳虚衰,病程日久,脾脏失于温煦,脾阳不振,导致脾肾阳虚;病情较重者,真阴真阳耗损,可以出现阴阳离绝的危证,危及生命;或本有正虚,复感温邪,邪毒充斥内外,营卫气血同病,瘀热内结,或逆传心包,或深入骨髓,使脏气衰败而死。

(五)病机转化

本病由先天禀赋不足,烦劳引起者,以肾虚为主,或由感受六淫外邪,耗伤精血,日久伤肾,导致肾阴不足,阴损及阳,病程日久,致肾阴阳两虚,脾失温煦,可以出现脾肾两虚之表现。本病病机转化主要在于脾肾失调,阴阳盛衰以及正虚邪实之间的相互关系;阴损及阳者,一般肾阴不足,水不涵木,波及肝脏,肝肾阴虚,日久肾阳受损,脾失温煦,导致脾肾阳虚;气血亏虚日久,气血运行迟滞,可以留滞为瘀,瘀血阻碍气机,气滞与血瘀交互为病;由于正气虚弱,卫外不固,易于感受六淫邪毒,邪毒易于入里,深入营血、骨髓,耗伤气血,而出现邪实正衰之虚实夹杂之表现。本病一般先有阴虚表现,而后出现肾阴阳两虚、肾阳虚、脾肾阳虚的表现为顺证,亦有在病程之中感受温热邪毒,邪毒充斥内外,邪毒内陷,导致阴阳离绝,危及生命;或温热毒邪灼伤阴液,邪毒虽去,而阴液不复,出现阴精耗损之征象。

 [诊断]

一.临床表现

    此型起病和进展大多缓慢,病程漫长,有的病人病程长达10年以上。发病年龄多在2~46岁,仍以青壮年居多。

    1.症状

    (l)贫血:多不十分严重,常见症状为衰弱无力、头昏、心悸等。贫血症状呈一慢性过程,经过输血可以改善,血红蛋白可有升高。但短时间后,血红蛋白又下降至原来状态。

    (2)发热:约半数病人可有发热,以中度发热多见,体温也可以38℃以上,但高于39℃的高热者比急性型少,且每次发热时间短,很少有持续1周以上者。主要原因是感染,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及不明原因的发热(未发现感染灶)最常见,其次为齿龈炎、支气管炎、扁桃体炎,而肺炎、败血症等严重感染甚少见。感染的控制也比急性型容易。

    (3)出血:出血倾向较轻,以表浅出血为主,内脏出血甚少。出血多表现为龈血、皮下出血、衄血,女性病人的阴道出血,眼底出血(甚少导致视力障碍)等。本病病程长,出血程度无明显随病程延长而加重的规律,其出血倾向比较容易控制,久治无效的晚期病人有发生脑出血者。此时,病人可出现剧烈的头痛和呕吐。

    2.体征主要由贫血、出血和感染所致。

    (l)皮肤:苍白,大部分均有皮下出血,以散在的小的出血点为主,由针尖大小到小米粒大小不等,四肢躯干均可见到。不易发生大片瘀斑和血肿。病程漫长,输血频繁的病人,由于含铁血黄素的沉着,皮肤颜色变为灰黑。久治无效的晚期病人,也可出现豆大的,突出皮肤表面的出血点,此时也需注意脑出血的可能。

    (2)眼、鼻腔、口腔:可有粘膜出血,以睑结膜出血为多见,呈点状或小片状。眼底视网膜也可有点状或片状出血,但通过及时处理可以逐渐吸收。当视网膜反复出血时,也要警惕脑出血之可能。鼻腔可见鼻中隔出血,常为小静脉出血,小动脉出血少见,比较容易止血。口腔可见牙龈少许渗血,也易止住。也可见粘膜血泡,舌面血泡较少见。

    (3)淋巴结:无明显浅表淋巴结肿大。当合并感染时,可有局部浅表淋巴结肿大。

    (4)肺与心脏:肺部常无明显体征。本型由于病程较长,长期贫血,致有些晚期患者有心脏扩大、心率增快,大部分病人可出现贫血性心血管杂音。

    (5)其它:臀部肌注处可以继发感染,不少病人臀部长期肌注大剂量丙酸睾丸酮(油剂),不易吸收,再加局部注射时消毒不彻底而继发感染。本型脑出血的发生远较急性型少见,故神经系统的体征较少出现。

    慢性型病程漫长,主要为贫血,出血趋势甚轻微,甚少合并感染。疗前病程少则几个月,多则几年、几十年,甚或将近20年不等。经治疗不少病人可获长期缓解或基本治愈,但也有部分病人迁延多年不愈。

二.实验室检查

     1.血象

    (1)血红蛋白及红细胞:为正色性正细胞贫血或大细胞性贫血。血红蛋白最低可达20-30g/L,最高可达100g/L,多在30-40g/L左右。

    (2)网织红细胞:0.8%~2.3%,最多可达3% ~ 5% ,多数>1%。

    (3)白细胞及分类:白细胞计数最少可在1×109/L以下,最多可达 4×109/L,多数在(2~3)×109/L;分类计数淋巴细胞的比例增高,最高可达60%~70%以上。

    (4)血小板:最少可在 5 ×109/L以下,最多可达 40 ×109/L,多数在(10~20)×109/L。

2.骨髓象:骨髓呈灶性造血,部分骨髓增生不良(肉眼观察时有很多油滴,涂片后,于玻片上也有很多油滴,不易干燥)。部分骨髓增生良好(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)。增生不良部位似急性型的骨髓表现,但一般浆细胞。组织嗜碱细胞及网状细胞不似急性型之增多。增生良好部位,粒细胞系正常或低于正常,红细胞系增多,以晚幼红细胞为主,成熟红细胞轻度大小不均,有少量多嗜性红细胞。淋巴细胞轻度增多。网状细胞及浆细胞亦常增多。巨核细胞减少,这可与其它增生性贫血的骨髓象鉴别(各种增生性贫血的巨核细胞数均较再障为多)。

3.骨髓活检检查:骨髓增生不良,红骨髓显著减少,被脂肪组织所代替,造血细胞总数和粒、红、巨三系细胞数均可减少,并可见非造血细胞分布在间质中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4.其他检查:可以见到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;血浆铁升高,总铁结合力下降,血浆铁饱和率增加;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高于正常。

三.诊断标准及分期分型标准

国内诊断标准

    1.全血细胞减少,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。

    2.一般无肝脾肿大。

    3.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(如增生活跃,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),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(有条件者作骨髓活俭等检查,显示造血组织减少,脂肪组织增加)。

    4.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。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、急性造血功能停滞、骨髓纤维化、急性白血病、恶性组织细胞病等。

    5.一般来说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。

    根据上述标准诊断为再障后,再进一步分析为急性再障还是慢性再障。

    慢性再障的诊断标准:

    1.临床表现:发病缓慢,贫血、感染、出血均较轻。

    2.血象: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,网织红细胞、白细胞、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常较急性再障为高。

    3、骨髓象:

    (1)3系或2系减少,至少1个部位增生不良,如增生良好,红系中常有晚幼红(炭核)比例升高,巨核细胞明显减少。

    (2)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加。

4.病程中如病情恶化,临床、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似,则称重型再障Ⅱ型。

(以上标准参照张之南主编《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》P33~35,1998.2,第二版,科学出版社出版)

[证候学特征]

一.中心证候特征

1.中心证候  面色苍白、周身乏力、头晕、心悸、皮肤紫癜、齿鼻衄血为本病的主要症候。

2.辩证要点  面色苍白症候  多因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而致肾阳虚衰,肾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、生髓,肾精亏虚,无以主骨生髓化血,而致血虚,兼见腰膝酸软,畏寒肢冷,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,舌质淡胖有齿痕,苔白,脉沉细或沉迟;若肾阴不足,肾虚失养,可以兼见腰酸,肾阴亏虚,虚火易动,精关不固则致遗精,阴亏髓海不足,脑失濡养,可见眩晕、耳鸣,虚火上炎,则致口干、咽痛,舌红少津苔,脉细数;或损伤脾脏,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脾脏受损、脾气虚弱或脾阳不足,不能腐熟运化水谷,水谷不能化生精微,气血生化无源,气血不足,常兼见食少纳呆,形寒肢冷,神疲乏力,少气懒言大便溏泄,舌质淡,苔白脉弱。或久病,阳损日久,累及于阴,阴病日久,累及于阳,导致阴阳两虚,可以兼见肾阴虚及肾阳虚表现,苍白、乏力并有手脚心热、盗汗、自汗、怕冷、口渴咽干、但不思饮、便溏、舌淡苔白、脉细数或虚大而数。

周身乏力症候  多因脾胃受伤,气血生化乏源,无力荣养四肢而周身乏力,常兼见面色苍白,食少纳呆,食后胃脘不舒,大便溏薄,舌淡,苔白,脉弱;部分病人可由脾肾两虚所致,而兼见腰膝酸软小便清长,舌淡,苔白,脉沉细。

头晕症候  由于气血亏虚,气虚则清阳不展,血虚则脑失所养,头晕遇劳则加重,常兼见面色恍白,唇甲不华,发色不泽,心悸少寐,神疲乏力,少气懒言,食少纳呆,舌质淡,脉细弱;或由肾精不足,不能上充于脑而见头晕,肾虚则心肾不交,故少寐、多梦、健忘,肾虚精关不固,则遗精,偏于阴虚者,五心烦热,舌质红,脉弦细数,偏于阳虚者,四肢不温,形寒肢冷,舌质淡,脉沉细无力。

心悸症候  多因气血两虚所致,心血不足,不能养心而见心悸,血虚不能上营于脑,脑窍失养,而见头晕,气血亏虚可见倦怠乏力等症,舌质淡,苔白,脉细弱;或肾阴不足,水不济火,不能伤及于心,以致心火内动,扰动心神,而见心悸而烦,不得安寐,兼见腰酸,眩晕耳鸣,手足心热,舌质红,少苔,脉细数。

出血证候  气为血之帅,可以鼓动血液运行,血为气之母,可以在其运行,阴阳平和则血运脉中,周流不息,绝无出血之虞。若中气不足,或肾阳亏虚,不能温煦脾阳,脾阳气虚衰,不能统摄血液,血不循经溢于脉外,则见出血之候。肾阴虚衰,阴虚火旺,虚火灼伤血脉,血行脉外,引起出血,而见肌衄、齿鼻衄血。瘀血阻络,血不循经亦可见出血症状。

二.各证特征  本病总由先天禀赋不足,肾脏亏虚或烦劳过度,损伤脾肾,或感受六淫之邪,入里耗伤气血,以至于气血生化乏源,肾脏亏虚,气血不足为本病病机,贯穿本病始终,本病在气血亏虚基础上有阴阳盛衰、脏腑虚实各有其分证证候特征。

本病大体可分为肾阴虚、肾阳虚及肾阴阳两虚之证三类证候,肾阴虚证候以苍白、乏力,并有低热,手脚心热,盗汗,口渴思饮,舌质淡或舌红少苔,脉细数为证候特征;肾阳虚证候以苍白、乏力并有畏寒喜暖,手脚冷凉,腰酸舌质淡、体胖、边有齿痕、脉细或滑为证候特征;肾阴阳两虚证候在气血两虚基础上兼有肾阴虚、肾阳虚之证后表现,以苍白、乏力并有手脚心热、盗汗、自汗、怕冷舌淡苔白、脉细数或虚大而数为证候特征。

1.肾阴虚证  血属阴,血虚重时出现阴虚内热证候,表现为发热,热迫阴液而盗汗,热灼津液而口渴,热伤血络而出血。发热程度及伤络范围不同,而有不同程度之出血。腰酸腿软,其病在肾,便干尿黄为热象,脉细数乃虚热,舌质淡为血虚,边尖红为阴虚内热之象。

2.肾阳虚证 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,熏蒸温煦机体,蒸化水液。若肾阳虚衰,则不能温煦机体,鼓动血行,振奋精神,故形寒肢冷;肾阳虚衰,精气不化,气血生化乏源,而血虚,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故见面色恍白;肾阳虚无以生髓养骨,且腰为肾之府,肾病故腰膝酸软;肾阳虚,气化不力,则小便清长,气血不足,气短懒言。肾关不固,则夜尿多;肾虚阳萎不举,性功能减退;肾虚不能温养脾土,运化失职,则见饭后腹胀,舌淡为血虚,苔白为寒,脉沉细细无力,乃肾阳虚之象。

3.肾阴阳两虚证  此型多见于慢性病例,阴虚内热与阳虚恶寒,两者可互相掩盖,但其他阴虚及阳虚证候可出现,故仍可与单纯气血两虚鉴别。

三.证候演变

本病多起病缓慢,早期阶段,主要以面色苍白、乏力头晕,心悸气短,动则尤甚,食少纳呆,舌质淡,苔白,脉沉细或细弱为主要表现,主要是肾阳虚衰,元阳不足,推动、激发人体生长发育无力,所以主要表现为贫血。随着病情进一步恶化,阳损及阴,可致阴阳两虚;或卫外不固,反复感邪,以致热邪耗伤阴精;或治疗不当,失治误治,致使肾阴枯竭;或形成本虚标实证,从而转为重型再障,甚则肾阳衰微,阴阳离决。此外轻型再障日久不愈、久病人络,形成肾虚血瘀。重型再障多属本虚标实证,由于正气不足,感受外邪,邪热炽盛,侵及血分,迫血妄行,血溢脉外,形成血证;或血壅清窍,扰乱神明;或热毒炽盛,弥漫三焦;或气随血脱,阴阳离决。

再障的顺证表现为:形气未脱,元气未败,饮食尚佳,无大热,或更热治之则解。无衄血、或衄血轻微,只限于体表未及内脏。无喘息不续,能受补益。再障送证表现为:肉脱骨痿、元气衰败,食欲不振,泄泻不止,发热不休,精神萎顿,心烦不宁。顺证病情较轻,多为慢性再障,疗效较好;逆证病情深重,多为重型再障或慢性再障终末期。

[辩证思路]

一.抓住本病证候特征辩证

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,由于先天不足,或后天失养,或由药物诱发,或接触化学毒物,放射线损伤,或疾病原发性改变,伴随造血功能的减退和全血细胞减少而出现贫血表现,以面色苍白,周身乏力,头晕,心悸气短的气血两亏为证候特征;或出现代偿机能亢进的阴虚表现,肾不藏精,精不化血,阴虚血少而呈现五心烦热、夜出盗汗、虚烦不眠、口干舌燥、齿龈渗血、舌质淡干少津、脉弦细数。随着病情的发展,阴虚症状和阳虚表现可以同时并存,此时可以辨为阴阳两虚,有阴虚潮热、五心烦热的阴虚表现及畏寒喜暖,手脚冷凉的阳虚表现不甚明显可以辨证为阴阳两虚,此时发热以及出血症状不甚明显。本病归属于虚劳血虚病证,应抓住本病常见的气血两亏和肾脏亏虚并存的虚证症候,同时结合病位,以及正气虚弱或兼有邪实的病性进行辨治。

二.抓住本病病位,随证候变化动态辩证

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隐袭,进展较慢,其病位在肾,但随其病情演变,可以波及它脏。发病初期,或由先天禀赋不足,后天失养,或感受外邪,伤及正气,或烦劳过度,或毒邪内侵,其伤总归于肾,肾阳虚,脾失温煦,可以出现脾肾两虚。肾阴不足,水不涵木,可导致肝肾阴虚,阴损及阳者,日久肾阳受损,脾失温煦,导致脾肾阳虚;本病一般先有阴虚表现,而后出现肾阴阳两虚、肾阳虚、脾肾阳虚的表现。病程之中,亦有本虚复感受温热邪毒,邪毒充斥内外,卫气营血同病,辨证之时,宜用卫气营血、三焦辨证,结合脏腑辨证,辨清孰轻孰重,抓住病位所在;感受温热毒邪之后,阴液不复,可以表现为肾阴虚或肝肾阴虚之虚损表现,辨治之时,应随证候变化动态辩证。

三.抓住本病本虚实质,结合气血阴阳及脏腑盈亏变化,探求辨证依据

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征性表现为面色苍白,周身乏力,心悸气短,动则尤甚的一派肾脏虚衰之象,病程日久或复感它邪,可出现气血、阴阳、脏腑功能改变,故辨证之时,应抓住本虚实质,结合气血阴阳及脏腑盈亏变化,进行辨证。本病慢性起病,多数表现为苍白、乏力进行性加重,并有五心烦热、潮热盗汗,皮肤紫斑,脉滑大数疾之肾阴不足特征,随病程日久,亏损波及它脏,可以出现肝肾阴虚,脾肾两虚表现,阴损及阳,可以出现肾阴阳两虚、肾阳虚改变。正气亏虚,易于受邪,外邪侵袭,易于传变入里,出现高热、皮肤紫斑、齿鼻衄血、便血尿血等邪实表现,以标实为主,浅则肺卫受伤,重则深入营血,甚则逆传心包,危及生命。

四.辨证难点思考

(一)辨证与辨病相结合: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部分患者可由接触化学物质、电离辐射以及药物等因素引起,临床上可有接触史可查,从本病表现看,呈现一片虚象,本病血红蛋白、白细胞、血小板明显减少,凝血机制的改变,易于合并感染及出血,可以有发热,感染部位的相应表现、皮肤、粘膜,甚至消化道出血、脑出血的表现,与中医本虚标实表现相符,辨证之时,可以病证相参,更易分清标本虚实,阴阳盛衰。

(二)辩证与本病发病机理相结合: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以肾虚为主,分为肾阴虚、肾阳虚、肾阴阳两虚,由于肾虚所导致的血虚为本病的关键所在,面色苍白,周身乏力在各个分证均可见到,偏于肾阴不足者,精不化血,可导致面色苍白,周身乏力,五心烦热,急躁易怒,皮肤出血,脉象滑数等改变;肾阳虚则见苍白,乏力,畏寒肢冷,腰膝酸软,脉沉细等症;肾阴阳两虚者,肾阴虚及肾阳虚表现均可以见到,但均不明显,分不出主导地位。从现代发病机理来看,本病骨髓受累,增生低下,造血红骨髓明显减少,造血细胞明显减少,代之以脂肪细胞、淋巴细胞等非造血细胞,使血液生成减少,导致临床上虚劳血虚改变,这与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相和,骨髓衰竭,造血减少,与肾精亏虚有关。

[治疗]

一.治疗总则  本病治疗大法依据先天禀秉赋不足、后天失养,以正虚为本,邪实为标,治疗以补虚第一治疗的大法。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初期,以本虚为主,肾阴虚衰,气血不足,治以扶正固本,侧重于滋阴补肾,建议补养气血,以达到阴平阳秘,肾脏阴阳平和,血液可以生化有源。随着病程的发展,可以见到肾阳虚或肾阴阳两虚之表现,治疗宜温肾助阳、补气养血或阴阳双补、滋阴健脾温肾,以促气血生化。病程中常见虚实夹杂,治疗时应区分虚实,急则治其标,缓则治其本,邪实为主应先以祛邪为主,而后扶正;正虚明显,先以扶正,而后祛邪;或祛邪扶正兼施。总之,在治疗过程中,在补肾益气养血的同时,要注意到脏腑、阴阳、气血、虚实的变化,多方兼顾,进行调治。

二.急症处理

1.热闭心包证:身灼热,皮肤紫癜或紫斑,神昏谵语,或昏愦不语,或痰壅气粗,舌謇肢厥,大便干结,脉洪数或疾数。由于正气虚弱,复感温毒,热毒内陷,耗血伤津,灼津为痰,痰热阻络,甚至被蒙,则神昏谵语,或昏愦不语而痰壅气粗。舌为心之苗,痰热阻于心窍,故舌短缩,而转机不灵。热毒闭遏于内,故身灼热如焚而手足厥冷。之以清心开窍,方用清宫汤(《温病条辨》)加减,药用羚羊角粉1.0g,玄参心15g,莲子心10g,竹叶卷心10g,连翘心15g,连心麦冬15g,水煎,每日二剂,分4次服,送服安宫牛黄丸,1丸,日2次。

2.热极生风证:身热壮盛,头晕胀痛,手足躁扰,甚则狂乱、神昏,痉厥,舌干绛,脉弦数。正虚感邪,邪毒内陷,深入厥阴,热盛动风,急宜清热凉肝熄风,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,药用羚羊角粉3g,霜桑叶10g川贝12g鲜生地20g双钩藤15g滁菊华10g茯神木10g生白芍10g生甘草9g鲜竹茹12g。气分热盛家知母15g、石膏30g,便秘加大黄9g,芒硝10g,营分热盛加犀角2g,丹皮15g,角弓反张加全蝎10g、地龙12g、蜈蚣10g,神昏不醒加安宫牛黄丸(《温病条辨》)、紫雪散(《外台秘要》)。水煎,每日2剂,分四次服。

三.辨证论治

1.肾阴虚

(1) 证候:

主证:苍白、乏力,手足心热,低热,盗汗。

兼证:轻者轻度出血,重者出血明显,皮下、口鼻均可出血,甚至眼底及内脏出血。腰酸腿软,大便干结,尿黄。

形体:舌质淡或舌红少苔,脉滑数或细数

(2) 治法:滋阴补肾

(3) 方药:大补阴丸(《丹溪心法》)

       熟地黄20~25g,龟版15~30g,知母5~10g,黄柏5~10g,猪脊髓30g

方中熟地黄、龟版滋阴补肾,壮水制火为君药;黄柏、知母相须为用,苦寒降火,存阴抑阳,均为辅药,猪脊髓乃血肉甘润之品,既能滋补精髓,又可制约黄柏之药燥,为佐使,诸药合用,滋阴精而降相火,可达培本清源之效。

(4) 备选方:以肾阴虚为主,虚火不甚可用左归丸(《景岳全书》),以养阴补肾,亦可应用六味地黄汤(《小儿药证直诀》)滋阴补肾,令补中有泄,寓泄于补,滋补而不留邪。

(5) 加减:气虚者加太子参 30g、黄芪30g以补气;出血者加仙鹤草18g、茜草15g、紫草10g凉血止血,加淫羊藿12g、补骨脂30g以求阳生阴长;阴虚明显者加女贞子12g、旱莲草12g、枸杞子15g、菟丝子15g滋补肝肾。

(6) 临证事宜:本证以苍白、乏力,手足心热,低热,盗汗为主要辨证依据,故方中侧重于熟地、龟版滋阴补肾,辅以知母、黄柏清下焦火,以达滋阴降火之效,使阴阳平和,肾阴充实,精血化生有源。

2.肾阳虚

(1) 证候:

主证:苍白,乏力,畏寒喜暖,手脚冷凉,腰酸膝软。  

兼证:夜尿多,性欲减退,阳痿遗精,大便稀溏、面浮肢肿。

形体:舌质淡、体胖、边有齿痕、脉沉细或细弱。

(2) 治法:温肾助阳,填精益髓

(3) 方药:右归丸(《景岳全书》)加减。

熟地黄15~20g, 怀山药15~20g, 山茱萸10~15g, 杜仲10~15g,         菟丝子15~20g,制附子(先煎)5~10g,鹿角胶(烊化)10g,肉桂8g,当归10~15g,枸杞子20g。

方中以熟地黄滋阴填精为主药,辅以山茱萸、枸杞子、杜仲、菟丝子、当归滋补壮肾,配以制附子、肉桂、鹿角胶温补肾阳,以怀山药补中健脾。诸药合用,滋阴药与补阳药配伍,阴生阳长,阴阳互根;补肾药与补肝脾药同用,重在补肾,而具有温肾填精作用。

(4) 备选方:偏于脾肾阳虚,可以应用人参养荣汤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、归脾汤(《济生方》)温肾健脾,益气补血。

(5) 加减:气虚明显者加人参10g,黄芪30g,补益元气;脾虚甚者加炒白术12g,茯苓15g,砂仁sg,健牌和胃;衄血者加仙鹤草18g,三七粉3g以凉血活血止血;虚胖浮肿者加茯苓15g,泽泻10g,桂枝10g温阳利水等;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30g、淫羊藿15g、巴戟天15g、锁阳15g以加强温肾助阳之功。

(6) 临证事宜:本证以苍白,乏力,畏寒喜暖,手脚冷凉,腰酸膝软为辨证依据,治疗之时以熟地、鹿角胶、附子、肉桂温肾助阳为主,善补阳者,于阴中求之,并用菟丝子、枸杞子滋阴补肾;可以加用人参、黄芪补益元气,使元气充足,利于气血化生。

3.肾阴阳两虚

(1) 证候:

主证:苍白,乏力,五心烦热,盗汗,自汗,畏寒肢冷。

兼证:口渴咽干或渴不思饮、便溏、少量出血。

形体:舌淡苔白、脉细数或虚大而数。

(2) 治法:阴阳双补

(3) 方药:参芪仙补汤加味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太子参30g  党参20g  人参10g  黄芪30g  仙灵脾10g  补骨脂15g  甘草10g  黄芪30g  仙鹤草30g  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  当归10g  生地15g  天门冬12g 阿胶(烊化)10g。

方中以三参:人参、太子参、党参、黄芪等补中益气健脾仙灵脾、补骨脂益肾助阳女贞子、旱莲草、天门冬、生地滋补肝肾,阿胶、当归养血补血,甘草调和诸药,诸药共奏滋阴济阳,健脾生血之功。

(4) 备选方:偏于肾阳虚者,可用金匮肾气丸(《金匮要略》)加减,以温肾助阳,偏于肾阴虚者,可用左归丸(《景岳全书》)、六味地黄汤(《小儿药证直诀》)加减以滋阴补肾、填精益髓。脾肾两虚可以用十全大补汤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、人参养荣汤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加减,以温肾健脾,补气养血。

(5) 加减:脾虚加用砂仁、山药、芡实、茯苓、白术。血瘀加用丹参、鸡血藤、赤芍、三七 。

(6) 临证事宜:本证以苍白,乏力,五心烦热,盗汗,自汗,畏寒肢冷为辨证依据,治疗重用人参、党参、太子参以培补元气,补中益气,肾阴阳双补,本证以补虚为主,补阳不忘滋阴,同时注意补益脾气,以促脾气恢复,运化水谷精微,气血生化有源,气血充足。

四.辨病论治

1. 治法:补肾壮骨,温阳化血,健脾益气

方药运用:参茸四子荣血汤

        人参6克~10g  阿胶(烊)10g  鲜茸(挫碎)3克~6g  熟地20g  当归15g 制首乌20g  黄芪20~30g  杞果10g  覆盆子10g  菟丝子15g  女贞子10g 骨碎补10g  淮山药15g   茯 苓15g   炒白术10g  甘草10g。

    加水1500毫升,浸泡30分钟后文火煎取药汁500毫升,复加开水1000毫升武火煎取药汁300毫升,合人一器中,复令火上微沸以烊化阿胶即可。成人每1剂,儿童酌减。每7~10日为1疗程,疗程间隔2~3天。[王义评,等.  江西中药. 1992 , 23(2):30]

2. 治法:健脾补肾

    方药运用:并补两天丹

        杜仲炭30g 怀牛膝30g 莲子肉30g 茯苓30g  枸杞30g  砂 仁30g 菊花60g 熟地30g  泽泻30g  苍术30g  丹皮30g  鹿角胶60g  白术60g  薄荷90g 山萸肉45g  陈皮45g 龙骨30g  藿香15g  川附子15g 炙甘草9g 当归30g 升麻15g 白茅根30g 小蓟炭30g 地偷炭30g 犀角12g 黑枣仁30g 阿胶30g 山参12g。

    上药共研为细末,炼蜜为丸,每丸 9克重,每日 2~3次,每次 1丸,白水送下。每剂药可得180丸,可服2~3个月。[岳育新,等. 新医学.1980,11(10):541]

3. 治法:滋阴潜阳,平肝凉血

    方药运用:清补止血汤

    丹参12g  当归12g  白芍12g  女贞子12g  丹皮12g 旱莲草30g 仙鹤草30g  花生衣10g  桑椹30g  玄参12g  生地30g  龟板30g  生龙骨、生牡蛎各30g  党参30g  黄芪30g  大枣30g  鸡内金15g  麦芽12g  三七粉3克(冲服),甘草10g。

每日1剂,水煎服[华玉祥.  山东中医杂志.  1987,(2):17~18]

4.治法:健脾补肾,气血阴阳并补

   方药运用:四合粉

   徐长卿、紫河车、小叶凤尾草、生甘草各等量。

口服每日2~4次,每次2克~4克。1-4个月为1疗程,饭前服为宜。[李文明.  中级医刊.  1992,27(1):59]

5. 治法:温肾健脾,填精生血

        方药运用:再障生血汤

        附子15g(另包先煎30分钟)  杞果10g  萸肉10g  菟丝子10g  党参15g    云苓12g 白术12g 首乌10g 砂仁6g 甘草6g鹿茸2g(冲服),胎盘3g(冲服)。

水煎内服,日1剂,分2次温服。[谢文英.  河南中医.  1993, 13(3):131]

6. 治法:填髓生血,补肾生髓,补养气血

    方药运用:复方马钱子散

马钱子,人参,鸡血藤,鳖甲,鹿角胶等

严格炮制,散剂,每日0.3g,睡前口服,每周用3天,停4天,每周增加0.lg,渐增至0.5g~0.6g,同时配服人参粉2g,3个月为1疗程。[张斌严.  山东医药杂志.  1991,  20(6):348]

7.治法:温补脾肾,益气生血

   方药运用:乳犬红参汤

       乳犬 1只,红参 12克。

    取出生1~10天雄乳犬1只,窒息处死洗净,加红参,文火烧熟后服用,每周1-2只,连续服用3个月以上。[张永宏,等. 中西医结合杂志.  1994,14(12):729 ]

五.中西医结治疗

(一)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机理

病因治疗  针对消除外感六淫、饮食劳倦、后天失养等病因,结合中医病机特点,辩证施治。对于有明显病因可查者应积极消除致病因素,如停用致病药物,避免化学毒物接触,减少电离辐射,脱离致病环境。

(二)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

(1)清热解毒与控制感染  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中性粒细胞绝对减少,机体免疫能力下降,容易发生细菌感染,甚至发生败血症、感染性休克,中医应采用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进行辨治,采用清热泻火解毒治法,并同必要的抗菌素联合应用,以求热毒早清,邪去正安。

    (2)凉血止血与止血治疗  再障病人血小板减少,抗凝血物质增多,易于并发出血,平素可见皮肤紫斑,齿鼻衄血,甚则可以并发消化道出血、脑出血,危及生命,中药可以采用清热凉血止血治法,西药可以采用止血药物,或输注血小板,改善出血症状。

    (3)健脾益肾与改善骨髓造血功能  由于各种原因,再障病人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损害,导致粒红巨三系均为减少,中药可以采用健脾益肾,填精益髓治疗,西药采用雄激素刺激骨髓造血功能,免疫抑制剂调节免疫功能,莨菪类制剂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,以早日促使骨髓造血机能恢复。中西医结合可以缩短疗程,提高疗效。

六.其它疗法

(一)中成药及中药提取物

1.益肾生血片:每片0.5克,每次4克,日服3次。补肾生髓,益气生血。主治各型再障,以慢性型为主,气血两虚、肾阳虚、肾阴阳两虚者尤宜。

    2.再障生血片:每片0.35克,每次5片,日服3次,滋阴补肾,补气生血,活血止血。主治再障,气血两亏,虚劳失血诸症。

3.血宝胶囊(吉林产):每粒0.3g,每次4~5片,日服3次。填精补髓,益气生血,解毒化瘀,凉血止血。主治再障及其他血细胞减少症等多种血液病。

(二)西医西药

1.雄性激素类药物  此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是增加促进红细胞生成素(EPO)的产生,加强EPO对造血干细胞的刺激作用,驱使休止期(G0期)干细胞进入增殖周期,促进其增殖分化,一产生红系细胞。常用药物有:

(1)丙酸睾丸酮:每次50~100g,每日肌肉注射1次。

(2)康力龙:每次2~4mg,每日3次,口服。

(3)羟甲雄酮:每日15~60mg。分2~3次口服。

(4)大力补:每次5~10mg,每日3次,口服。

(5)复方长效睾丸酮注射液(巧理宝):为油剂注射液,内含丙酸睾丸酮20mg,戊酸睾丸酮80mg和十一烷酸睾酮150mg,共含睾丸酮酯250mg 肌肉注射,每周2次,每次250mg。

(6)安雄:40mg/次 ,日2~3次,口服。

(7)达那唑:0.2/次 ,日3次,口服。

2.骨髓兴奋剂

(l)硝酸士的宁:方法为肌内注射5天。间隔2天,重复进行,直至缓解,每日剂量分别为1、2、3、3、4mg;15岁以下儿童每日剂量为l、1、2、2、3mg。本药连续应用6~12个月,未发现不良反应。

(2)一叶获碱:成人每日8~16mg,肌内注射,小儿酌减。连用1.5~2个月,可出现疗效,疗程不得少于4个月。

3.莨菪类药物主要是解除骨髓微环境的血管痉挛,调整其血流灌注,从而改善造血微环境,使造血组织有丰富的血液供给,恢复其造血功能。

 654-2:肌内注射,儿童 0.2~0.5mg/kg,成人每次 5~10mg,每日  1~2次;静脉滴注,0.5~2.0mg/kg,加人5%~10%葡萄糖注射液250~ 500ml,每日一次,多在2~3小时内滴完,疗程宜在3个月以上,治疗中有口干、视力模糊和排尿费力,一般不需处理,可在3~5天内消失。用药30~50天后出现网织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上升。

4.微量元素类药物

(1)氯化钴:钴能抑制细胞酶,使细胞缺氧,从而刺激肾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,促进红细胞成熟过程中铁的利用和红细胞释放。儿童患者疗效较好,2~4mg/(kg·d),分2~3次,饭后服用,成人40mg,一日3次,疗程至少需3个月以上。

(2)碳酸锂:体外实验证明,锂盐对人体粒细胞的集落有刺激生长作用,故推论可能治疗再障有效。凡有残余粒细胞系祖细胞存在的再障患者,可用此药。剂量:碳酸锂每次300mp,每日3次,口服,连用4~6周为一疗程。

5.免疫调节剂主要药物为左旋咪唑,每次50mg,每日服3次,连续服药3天,间隔4天,疗程为3个月以上,其他药物尚有胸腺素、转移因子等。

6.β受体阻滞剂  心得安片10mg/次,日3次口服,以后逐渐增至30~50mg/次 ,日3次口服。

7.肾上腺皮质激素这类药物仅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,减少出血,无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作用,也不能改善造血微环境,而且副作用大,故一般不主张用于治疗再障。但在下列情况时可用此药①出血严重,特别体表出血明显者;②合并溶血者;③小儿再障用雄性激素时,易使患儿骨骼提前骨化,影响生长发育,此时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,可对抗此副反应。常用拨尼松,每日5~10mg,为治疗出血,可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与其他止血针剂合用,静脉滴注。

8.脾切除切脾的机理是去除红细胞的扣押场所,消除产生抗体,破坏白细胞。血小板和抑制骨髓造血的作用。切脾适应证:

(1)骼骨骨髓增生活跃,红系增生活跃,网织红细胞>2%;

(2)出血较重,各种内科治疗方法失败且危及生命时,手术的死亡率<4%。但对严重出血,术中伤口渗血,要准备好血小板悬液,输新鲜血液。要切除副牌。疗效出现最快在术后1个月,最慢长达3年,约2/3病人在1年内生效。

9.胎肝细胞悬液输注胎儿肝脏系一重要的造血器官,胎龄4~5月的胎肝,其造血于细胞及祖细胞含量最丰富,目前临床上广泛开展胎肝细胞输注,输注前用生理盐水500ml加氟美松10mg,输人250ml时立即输人胎肝细胞悬液,然后再输完剩余的250ml生理盐水。有人报道在胎肝输注前滴注环磷酰胺200mg,胎肝细胞悬液输注后常规口服泼尼松30~60mg/日,2周~1个月后逐渐减量。每次输人胎肝有核细胞数0.25~16.0g×10g/L ,平均输人 1.11~4.04×108/kg,平均有效率 72.7g%,治愈缓解率为12.5%~50%,平均为28.1g%。有效病例,多在1~3周内红细胞、血红蛋白上升,输血减少,随后白细胞上升,血小板上升较慢。

胎肝细胞输注疗效,并非胎肝造血细胞在骨髓内长期植活,可能是胎肝暂时补充大量造血细胞,增强机体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,另一方面也存在体液(造血调节因子。免疫因子)及胎肝基质细胞,刺激人体骨髓CFU-GM增殖,从而使人体骨髓造血功能恢复。

10.脐血输注脐带血中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CFU-GM、BFU-E和CFU-Mix,含有多种造血刺激因子、IFN-V等,有利于患者的免疫功能调节。此外,还含有较多红细胞、白细胞及血小板等成分,故脐带血可作为造血干细胞的来源代替骨髓,也可替代输血,改善临床症状,故可治疗再障等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。采脐血时注意防止感染,避免混人母血,输血前作交叉配血。脐血来源广泛,价格低廉,有应用前景。

(三)饮食疗法

    1.黄芪鸡汁粥(《中国饮食补疗大全》)。

      母鸡1只,黄芪15克,粳米100克。

    母鸡煎取浓鸡汁,黄芪煎汁,人粳米煮粥,早晚趁热食用。治气血两虚型再障。

    2.人参蒸鸡(《中国传统康复医学》)。

      乌骨鸡1只,人参10克~15克,红枣10克,桂圆10克,冰糖30克。

    去鸡毛及内脏,诸药置鸡腹中,加 250毫升水,蒸2小时即成,7天眼食1次。本品大补元气,养血生血,效果满意。

    3.鹿茸鸡肉汤(《德宏景颇族验方》)。

     鹿茸1克~2克(研末),鸡肉汤300毫升。

    将鹿茸粉放人鸡汤内,1次服完。

    4.猪肝绿豆粥(《本草纲目》)。

      绿豆50克,陈大米100克,猪肝100克。

   绿豆大米煮粥近熟时人肝碎片,猪肝熟透即成,共食之。本品效果良好。

    5.八宝粥(《方脉正宗》)。

      芡实6克,山药6克,茯苓6克,莲肉6克,薏米仁6克,白扁豆6克,党参6克,白术6克,大米150克,糖若干。

    先煎诸药,捞去参、术,再加大米,煮烂分顿调糖服食,连服数日有效。

    6.羊脊粥(《太平圣惠方》)。

      羊脊骨1具,肉苁蓉30克(切细),菟丝子3克(包),大米若干。

      羊脊、苁蓉、菟丝子共煮4小时,取汤人大米煮粥,分次服,效佳。

    7.再障食疗方(《临床食疗手册》)。

      牛骨髓250克,冬虫夏草30克,生山药250克,胎盘粉30克,蜂蜜250克。

      共捣匀,人瓷罐内,放锅中隔水炖30分钟。每次2汤匙,每日2次,连服数料。本品滋  阴养血,对肝肾阴应型再障有效。

    8.鲫鱼鳔当归汤(《百病中医药膳疗法》)。

      鲫鱼鳔10克,当归10克,红枣IQ枚。_

    共水煮为汤,每日2次,长期食用,可大补气血。

    9.复方羊肝粉(《千家妙方》)。

      羊肝1具,黑芝麻1000克。

    羊肝(以青灰复山羊为佳),蒸熟,以竹刀切片,置瓦片上焙干,去筋杂;黑芝麻炒微黄;两味共研细末,和匀装瓶封口备用。每日早晚各服10克,温开水送服。忌房事,如感冒发热,暂停服用。上方治疗再障1例,3个月后病情缓解,坚持治疗1年,恢复轻工作,最终获临床治愈。

    10.海枣方(《广西中医药》)。

       海参(干品)50克,大枣10枚,猪骨200克。

   水炖服,每日1剂,10天为1疗程,疗程间隔2~4天。

   七.疗效判定标准

1.基本治愈

    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,血红蛋白男120g/L,女100g/L;白细胞4×109/L左右;血小板达 80× 109/L。随访 1年以上没有复发者。

    2.缓解

    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,血红蛋白男120g/L,女100g/L;白细胞3.5×109/L左右;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。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者。

    3.明显进步

    贫血和出血症状明显好转,不输血,血红蛋白较治疗前1个月内常见值增长30g/L以上,维持3个月以上。

    4.无效

经充分治疗后症状,血象未达明显进步者

(以上标准参照张之南主编《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》P36,1998.2,第二版,科学出版社出版)。

[护理与康复]

护理:

1.应注意自身调养,起居有常,生活有节,不宜过于烦劳,应节制房事。要善于调畅情志,使身心快乐,恚怒伤肝,忧思伤脾,惊恐伤肾,情绪不稳定,可以影响到肝、脾、肾等脏器,使脏腑功能失调,加重病情。

2.多注意休息,预防感冒或其他感染,不去人群多的场所,以免交叉感染。

3.再障患者应注意营养,少食辛辣助热的食物,不饮烈性酒,以避免血管扩张引起出血。肾阴虚明显时少食鸡肉、羊肉等性热食品,以防助阳伤阴。

4.注意口腔卫生,饭后、睡前须漱口,刷牙宜用软毛牙刷。

5.洗澡时擦洗皮肤不宜过重,以免引起皮下出血。

6.秋、冬季气候干燥,可用甘油类润滑剂涂鼻,以防鼻衄。

康复:

可练太极拳、散步,以增强体质,不宜过劳。

[转归及预后]

一.转归

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转归取决于病程长短、贫血严重程度、药物治疗及邪正盛衰之间转化关系。慢再起病缓慢,起病早期一般表现为肾阴虚,如治疗得当,可以逐步向肾阴阳两虚、肾阳虚、脾肾阳虚转化,如在病程之中,正气亏虚复感温毒,可以出现邪热充斥内外,营卫气血同病,热盛耗血动血之表现,甚则热极生风、热扰心营,导致变证发生,危及生命。一般认为,由阴虚向阴阳两虚、肾阳虚、脾肾阳虚转化为顺证,而由肾阳虚向肾阴虚、热入营血转化为逆证,病多不治。

二.预后

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,如能及时去除病因,脱离致病环境,及时调治,一般预后较好,若出现逆证、变证,发生邪盛正衰的证候,预后较差。

[评析]
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不甚明确,一般认为与药物因素、化学毒物、电离辐射、病毒感染有关,治疗时应积极消除致病因素,及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,病情常可得以控制。病程之中,如合并感染、出血,予以积极处理,必要时可以输用白细胞、血小板,尽快控制并发症,中要采用扶正固本,填精培元治疗,分肾阴虚、肾阳虚、肾阴阳两虚三型进行辨治,如发生热扰营血、热极生风表现,应用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,滋阴熄风治疗。认清本病分证证候特征以及发生发展演变规律,发挥中医辩证施治优势,结合现代医学知识、先进科技方法和手段,进行更进一步深入研究,使中医宏观辨证与辨病基础上的病理微观辨证相结合,利用现代医学检验手段建立客观指标,作为中医辨证和疗效评价的标准,在西医药理研究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选择用药,是提高疗效的关键,也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方向。

 
 
图片
河南省中医院血液科
版权所有 Copyright(C)2002-2020 河南省中医院血液科